学院派
法国学院派艺术继承了当时两个世纪以来法国官方传统艺术。官方艺术由皇家美术研究院掌控,成为院士是艺术家们的梦想。要想入院,一个重要的方式是获得罗马奖学金,它的存在也有二百年了,要经过很严格的考试,第一名由国家资助去罗马学习和生活五年,每年给国家交一幅作品,学成归来,就可以入皇家美术研究院。
皇家美院严格控制着国家艺术市场,只有能入选官办沙龙展的艺术家,才有资格承接国家的订单,在沙龙展获第一名的,除了奖品外,最重要的是同时能拿到国家的订单项目。因此,很多艺术家都将参加沙龙展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入选后,能进入官方市场,同时,也增加自己在艺术界的名声,让自己的作品在其他市场上能卖出好价钱。
但是,皇家美院在艺术手法上非常传统和保守。它将院士按等级划分,从高到低分别是历史、肖像、风土人情、风景、静物艺术家。所谓的历史艺术,就是作品内容的取材来自古典文明、宗教文化、历史事件,例如古希腊神话,古罗马历史或传说,圣经故事。在表现手法上,使用几百年来一直沿用的科学构图方法(平面立体效果,色调的平衡)来达到理想美(身躯、皮肤等)。
这样的学院派艺术在内容上鼓励取材于过去,在形式上要显示不存在的理想美,这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艺术家的自由创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艺术家就偏离传统艺术,去大胆地尝试和创新。他们中间有相当的一部分人,不顾观众和艺术界的冷嘲热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了划时代的先锋作品。
现实主义
顾名思义,现实主义完全抛弃古希腊和古罗马题材,将眼光从身后彻底地转到前面来,面向当今的社会和环境。不论是不起眼的自然风景、辛苦劳动的农民、日常生活场景、还是对现实社会的看法,这些都会成为艺术家画笔下的素材。
他们认为,艺术创作不能只遵循前人走过的路,不仅在选材方面,在形式和技法上也应该冲破几个世纪的传统惯例,尤其在什么是美这个话题上。例如,女人的美不是维纳斯的光滑身体,服饰的美不是追求衣着上任何一个细节,自然风光的美不是要看清面前的一草一木,构图的美不是有什么鬼使神差的力量突然间将各种理想的物象和光线集中在一个地方,最重要的是,美感不一定要通过明显的主题来显示,美不一定是好看、赏心悦目的或抓眼球的。
艺术家通过作品来与观众建立个人之间的交流,没有普世的衡量标准。
印象派
印象派是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组成,其中有莫奈、雷诺瓦、皮萨罗等等。最初,他们都想进入官方沙龙展。除极个别之外,大多数人的作品也都入选了,也就是说,他们作品的形式还是具有传统的一面。
沙龙展评委换人后,所有这些年轻人的作品都被拒之门外,因为评审团严格按照学院派的标准来挑选作品。
为了生存,为了继续追求自己的艺术,这些年轻人决定自办展会,来展出与学院派背道而驰的作品,参展的人远远超出这几个发起人。在第一次展出中,这群年轻人得到了印象派的绰号,一个讥讽的称呼。因为从传统艺术的角度看来,这些画像还没有完成的草图,正好有一幅画,莫奈的画,名字叫做太阳升起的印象,一位艺术批评家就嘲笑这样的画里肯定有印象主义。
印象派的作品是在室外直接描绘所见的景物,不用素描,用画笔和色彩即兴构图,要表达的重点是光和色彩的分布,这样的分布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并且,感觉是在不断变化的,因为日光随时在变,况且肉眼不可能捕捉到光线反射过来的所有细节,仅仅能用画笔留下短暂的“印象”。因此,画出来的物象没有清晰的轮廓、没有强烈的体积感,正如观察波光粼粼的水面或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细节,只有明暗不定的动感和瞬间即逝的光彩。
一个幻觉,艺术家记录下来的一个亲眼见过的幻觉。
塞尚
塞尚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人,为了远离严厉的父亲,一直要在巴黎找到自己的出路,他不想继承父亲的制帽职业,而选择了艺术行业。
来到巴黎后,结识将来的印象派年轻人,被他们的艺术形式感染,并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参加他们组织的独立画展。同时,也为入选官方沙龙展做努力,但每次都名落孙山。
与印象派们相比,塞尚有家庭的经济资助,不需要靠艺术为生,因此,他能够安心地寻找和建立自己的艺术风格。十几年后,巴黎梦彻底破灭,他回到家乡普罗旺斯,继续他的艺术创作。父亲死后留下的遗产,能让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艺术追求上。他不需要卖出作品,绘画完全是他生活的动力和源泉。
他逐渐离开印象派的艺术风格,不去描绘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一瞬间,而是追求自己对物象的真实感受。自然界的极大丰富让他总觉得自己的感觉不够用、不全面。每一个画面是画了一次又一次,每一个景物也是从各个角度去尝试。
他画的苹果,似乎是同一苹果的不同视角,然后放在一起。塞尚完全将他的注意力放在这样选择的每一个苹果上,不注意苹果是怎样堆积起来的,放在什么地方,是不是会滚下来。不经意地,塞尚成了将来的立体主义画派的先锋。
高更
年幼时,因父亲的政治原因,高更随家人逃亡到秘鲁,奶奶的家乡。从此,飘洋过海似乎与高更的一生接下来不解之缘。
他二十岁刚出头时,在巴黎一家银行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干了十多年,生活舒适,成了艺术业余爱好者,喜欢结交印象派艺术家,并购买他们的作品。
经济危机迫使高更离开了银行,并从此坠入了生活窘迫的境地。为了养家糊口,他去巴拿马运河工地当过工人。后又为法国政府去太平洋上的大溪地岛上做民俗文化研究,自费旅行,政府保证购买高更在当地作的艺术品。
这一次任务使高更喜欢上了大溪地,酷爱当地的原生文化,因为它还没有被西方文化同化。但在社会地位上,作为白人的高更在岛上享有着殖民者的优越条件。他曾在大溪地和巴黎之间往返数次。因为在法国无法靠艺术为生,高更便选择了在大溪地一直生活下去。
高更的艺术受了日本版画的很大影响。对比西方传统绘画艺术,日本版画展现出了一个崭新的技法。例如,色彩没有渐变,而是同区域同色彩,也没有对称、构图平衡、平面三维效果等方面的要求。可是,这样的艺术一点也不缺乏感染力,相反,简化的图像,没有了繁琐的细节,更能刺激观众的联想力。
简化肯定会产生空,有意思的是,观众的想象力会自然地去填补这些空白,并且无限扩大。反之,细节越多,留下的想象空间越小。
梵高
梵高出生在荷兰的一个艺术商家庭,刚成年就在跟家人在西欧好几个分店工作。不知为何,他似乎不喜欢艺术的买卖,最后被开除。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在于他曾经与一位妓女生活在一起,她还有两个孩子。梵高爱她,要求结婚,但遭到了她的拒绝。
爱情上的挫折,让梵高接近了教会。他努力学习神学,想成为神父,但两次考试都没有被录取。他对宗教的虔诚打动了教会,就让他成了世俗传教士,并给了他一个任务,去比利时一个煤矿上去对矿工传教。
矿工的艰苦生活在梵高心里产生了很强的同情心,使他忘记了自己的传教任务,取而代之的是参加矿工组织的抗议运动。最后可想而知,世俗传教士的工作也做不下去。
他的弟弟是巴黎的艺术商。在弟弟的经济赞助下,梵高来到巴黎生活,并自学绘画。特别喜欢印象派和高更。他很想与高更合作,来创建一个新的艺术团体。但两人的性格不合,想法泡汤。
与高更一样,梵高也对日本版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高更不同的是,梵高使用非常鲜艳的色彩,在他的线条中掺杂着对自己情感的发泄。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时常能看见景物轮廓的扭曲、多彩线条的点缀。
通过这样艺术表现方式,梵高似乎一直在寻找为什么自己不被理解的原因,他在法国南方生活,人际关系不佳,自己的艺术作品没有人能够理解,只有弟弟将他的画收购过去,但也卖不出去。孤立影响了梵高的精神健康,他进了精神病院。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创作愿望。可惜的是,他还是在创作中自己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
艺术不仅仅能直观地表现外观,也能反映内涵、艺术家的情感。梵高是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锋。
从奥赛博物馆里出来
这里面的作品时代,与工业革命和科学进步分不开。
交通的方便、各种产品的丰富让艺术家生活在一个不断发展的物质社会中,各种科学进步也向艺术家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神层面的挑战。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一次从根本上动摇了千年的基督教上帝造万物的神学与信仰;摄影技术的发明迫使人们必须重新定义艺术,至少,艺术不能只停留在模仿外界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发明,让人们认识了潜意识的存在,动摇了理性在人类活动上的主导地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更使人们对千古不变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产生了怀疑。
在这样前所未有的背景下,艺术何去何从,自然成了艺术家的首要问题。艺术是什么?艺术家的作用在哪里?什么是艺术创作?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才展开了对传统艺术的质疑和对新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各种探索。
同时代的奥赛博物馆的建筑就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它内部是现代化的钢铁结构,但还是用传统建筑的外表将钢铁给严严实实的包装起来,传统的美,经过了两千多年的考验,让人惊叹,但,现代艺术应该如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