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艺术博物馆的“艰辛”
一踏进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目不暇接的展品和宣传布置。此时,有人是满怀信心,紧跟博物馆官方提供的讲解器或书面介绍,一点不漏的观看,因为体力和注意力的有限,极有可能会达到虎头蛇尾的效果;也有人,身不由己地跟着朋友、团体、扎堆的观众,机械地跟着其他人在一些作品面前停下,但路过大量视而不见的其他作品时,总会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总之,刚进来时的新鲜感和期望值逐渐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漫无边际的闲逛和遐想,值得安慰的是,总是能拍到一些好看的艺术风景照的,不会让社交圈里的朋友失望。
美盲与文盲
面对这样的现象,美盲这个名词就出现了。美盲应该是相对与文盲来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盲越来越少,因为文字是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基础,所以普及教育成了各个国家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那么美盲指的是什么呢?
顾名思义,美盲是指对于美术的不懂。狭义的美术是西方的传统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和建筑;广义的美术和今天所说的艺术没有本质的区别,今天的艺术没有准确和公认的定义,至少可以确定的是,艺术不是仅仅局限于追求高大上、在特定环境里才能看到的作品,它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人们的言行举止、甚至日常用品中都能展现艺术。因此,美盲也可以理解成艺术欣赏能力方面的一种缺乏。
美盲对美的感受
这里就出现了第一个问题,当代人都生活在艺术的海洋中,尤其是图像、影像和音乐,这些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这其中也不乏能称作艺术的作品,例如一些摄影和影视剧,它们能引人入胜、让人浮想联翩、或催人泪下,所谓的美盲也不会对这样强烈的感染力无动于衷。面对如此普及的感性认知的存在,为什么还有美盲这一说呢?是不是这里的美还有特别的含义?
由此引发了第二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美。通俗地说来,美是赏心悦目的、带有娱乐性的,就像我们平时说的风景优美、街道整齐、人的体态优雅、猛兽的灵活与矫健,也就是说,美是外界事物对人体感官产生冲击力的一个结果。这些感官冲击力会形成人类本能上的共鸣,例如,暴力、色情、血腥、极速、恐怖,将它们放在美的范畴,与当代艺术的定义没有冲突,因为,观众对作品的第一感觉往往是决定性的。
除此之外,美还有另外一方面,它直接涉及到人类文化的共鸣,例如,以悲剧为结果的爱情、毁灭性的战争、史诗般的壮举,这些暴露了人的本性以及对不可抑制的欲望的追求,具有跨时代、跨文化的意义。
但艺术作品也必定带有文化的局限性,它们的主题感染力主要关系到一类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团体,例如,中国的京剧、法国的小品、西班牙的斗牛、基督教的教义、欧洲的宗教战争。欣赏这些作品需要了解当地最基本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这些知识对当地人可能是常识,可是对外地人,尤其是短期的外国游客,或许就是一个盲区,这是造成所谓美盲的主要原因。
谁是美盲?
与文盲不同,这种美盲不是人的一种缺乏,它的存在一点也不妨碍对美的追求和享受,仅仅显示了我们每个人面对人类文明海洋的渺小,同时又引起我们对不知道的东西的好奇。正是这种好奇心,让我们愿意去推开人生旅途中偶然遇见的那一扇扇窗户,给每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再增加一点形象和色彩。人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给人生添上一丝永恒。
前面提到过,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当代艺术分不开,应接不暇的图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大家熟悉的通俗艺术是当代艺术的一个最大的表现,作品与现实没有距离感,因此它能够轻易地触动我们的共同意识,为了回答“你想说什么”这个永恒的话题,大家就有了一个共同的起点,从这里将延伸出每个人的想象空间和各式各样的解释和答案,这是一种开放式的艺术欣赏,每人的自由度很大,可以大到无动于衷。
这也许就是人类历史上艺术起源的最简单的、唯一的动力,就像在文字出现前的远古岩画,不受任何艺术体系的限制。在历史的长河上,艺术的发展曾经常改道,由此遗留下了千姿百态的容貌,记录着此起彼伏的人类历险记。
美盲看西欧的传统艺术
西欧的传统艺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人将欧洲的中世纪称为漫长而黑暗的,这与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文化分不开。因为,西欧的天主教曾经严重地阻碍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是文艺复兴才让西方社会从宗教文化里走了出来。
殊不知,世上所有的宗教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试图驾驭人类难以抑制的各种欲望,来让它屈服于一个不可抗拒的力量,那就是神、上帝或一个说教。
这一点在西方中世纪风格的教堂建筑上能充分体现出来,特别是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塔尖、挺拔的石柱、庄严的正门、细腻的雕塑,无一不在宣扬上帝的力量,建筑师用他的作品不仅建造了一座座“上帝的宫殿”,还塑造了一种美,用这种美来接近上帝,这是一种虔诚的、神圣的美。
文艺复兴带来了以人为本的艺术,描述人类活动是艺术家们最大的话题,一千五百年前的、比基督教更老的古希腊传统,让人们能够更自由地追寻自己的梦想,因为古希腊文化不受哪一个神或教义的束缚。一时间,平面透视技术、油彩特有的细腻描绘功能,让古希腊的故事和传说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画面上,换下了中世纪神圣到古板的绘画,同时,古希腊式的建筑也替换了中世纪哥特式风格,它结构简单,建筑师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的空间很大,又少了哥特式里以追求高为目的的竞争。
可是,宗教的权力没有消失,它的教义也不容置疑。在这样的环境下,世俗的古希腊文化逐渐成长,三个世纪后终于占了上风,西方进入了启明世纪。各种现代人文科学的观念应运而生,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秩序,一个不是君主、教皇、上帝一个人说了算的社会,关键问题是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怎样找到一个共同方向。
艺术就成了一个很好的工具,将古希腊文化古为今用,来推崇社会公德和人生哲理。艺术家们,尤其是那些著名的艺术家,义不容辞地在作品中展示人生哲理。相对于中世纪,世俗的道德美代替了宗教的神圣美。新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艺术注定是一个工具吗?它能像文学一样有着自己的自由表达方式吗?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不断产生,例如,浪漫主义和印象派就是属于几十种风格里面的。通过这些努力,艺术家们在寻找不同方式的艺术感染力,脱离官方推崇的传统艺术,主要原因是传统艺术的语言还停留在五个多世纪前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已经完全不符合当代社会的需要。
那个时代的艺术市场,尤其是在世界艺术中心之一的法国,两极分化非常严重。一方面是官方美术学院主宰的学院派,门槛高,影响大,延续几百年来的传统,可是,用古希腊艺术的理想美,已经很难描绘火车与轮船时代的现代社会;另一方面就是上面提及的各种带有颠覆性的当代艺术,在挑战高高在上的学院派的同时,也给观众提供了新的审美观。这场传统与现代的较量一直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美盲的观后感
今天,展示道德美已经从当代艺术里完全消失了,除了因为道德或观念说教已经过时,还有道德美的时空观是虚无缥缈的,它没有时间限制,是永恒的,可对人的想象空间却有人为的限制,被压在一个无形的、不可逾越的观念下面。
可时,欣赏这样的传统艺术美不可能不让我们联想到,人类的征服欲望让我们成了世界的主人,但付出的代价却是骇人听闻。
曾几何时,疯狂的殖民战争、毁灭性的世界大战都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代替了宗教的前提下发生的。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上的投影,它在向我们提出永恒的警告,告诉我们,人性难以改变,所有这方面的努力及观念虽已成为过去,但仍然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太自信地告诉我们,今天不要重复昨天,可是,没有这些昨天,就看不清明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类总是不由自主地、不停地留下一件件艺术品,让我们记住走过的路。
美盲的艺术细胞不比任何人少,不会在西方传统的、理想美的作品面前表现出冷漠,但却会像很多人一样,在一些当代艺术作品面前匆匆走过,是因为看得太多、似曾相识、没时间仔细看、在图像满天飞时代的一种自我保护?还是像每个人一样,真心希望能够放慢甚至停下脚步,不为将来担心或害怕,进入本能的感性境界。这里,不会有机械的重复,上帝或神灵对人最大的惩罚就是重复,正如西西弗斯、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给我们的启发,他们是多么希望能将年复一日的永恒换成充满变幻的、有限的一生。
生命在于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艺术。我们都是美盲,都一直在渴望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