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变,看待人事的角度会变,分析问题的观点会变,敏感度会变,审美观也会变。
以前,最讨厌的就是巴洛克。繁琐的装饰,耀眼的金色,夸张的曲线。。。
记得,刚开始做讲解,大半年的时间没讲过卢浮宫或其他博物馆,每天从早到晚都守在凡尔赛。
没办法,初出茅庐,没得选。
以至于现在回想起,那时每天从早到晚,一趟趟穿梭于一个个浮华的房间,一遍遍讲的自己都要吐出来。。。
但,这次来罗马,每天踩着黑色小方块石砖,穿梭于古城间,再看四河喷泉,再看许愿池,再看Tivoli的千泉宫。发现巴洛克,也没有那么的讨厌,甚至有些喜欢上了它灵动的感觉。
以前,也不喜欢湿壁画。总觉得色彩不够纯净饱满。
但,这次来罗马,看“雅典学院”,看千泉宫里整屋整墙的湿壁画,发现原来湿壁画也能很美,这线条色彩,就适合这边。
后来我想,为何我有如此大的转变?
是因为,巴洛克就应该在罗马。
只有罗马这样一块伟大古老的地方,才配的上她的极致奢华。到了法国的巴洛克,总觉得有些东施效颦。或许,法国还是太年轻,撑不起这样的华丽,多出了些,刻意做作浮华的感觉。
湿壁画也就应该在意大利,搭配意大利的艳阳天。到了法国的湿壁画,怎么看都有些潮湿阴暗。
当然我明白,这是我非常个人,非常主观的感觉。就像,我一直觉得:
小提琴就应该在意大利,悲壮凄美。
芭蕾真的很法国,唯美精致。
钢琴就应该在德国,干净清脆。
华尔兹就应该在维也纳,优雅圆润。
吉他就应该属于西班牙,每一个旋律,都让人有想去流浪的感觉。
。。。。。。
或许,真的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