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的讲解时间与我们这个时代

Alexia 豆
巴黎

说!说!说!关于最近报纸上,对于卢浮宫讲解时间与讲解质量报道的问题,偶也发表一下个人的感想。

先说,时间问题。

的确,时间是可以量化的,有具体概念的一个准则。但,只是其中的一个,用来衡量质量的标准。

如果我们从3个角度,来看“时间”:

- Le temps physique / 理论上可量化的时间

- Le temps sociale / 这个时间里面的内容是什么?

- Le temps psychologique / 心理时间。就像,我们每个人是否都有过这样的感觉:“时间过的好快呀,我都没注意到。。。”“时间真慢?怎么才过了10分钟?”

所以,时间是因人而异的,是因事物而异的。

。。。。。。

再说,参观时间。

卢浮宫是很大,展品丰富,喜欢的人可能几天都不够。

那这样的人可以选择自由行。想逛几天就逛几天,想在哪幅画面前陶醉一上午,就呆一上午。或购买细分市场的产品,来个“艺术之旅““博物馆之路”?想专门欣赏哪个时期,哪种风格的的艺术品就专门订制这样的线路。

但,目前国内组织的大部分的旅游团,先别说卢浮宫,整个巴黎的行程,多的也就是3整天,少则1天半吧?

难道巴黎只有卢浮宫?可看的东西太多啦,那把这些可看的,平均到3天里面,卢浮宫又能给出多长时间?当然这样的“大众”行程,“12天欧洲五国”,“16天欧洲7国,也有他存在的道理和缘由。

所以问题的根源,是目前整个国内旅游市场的大环境。

那,如果再往深处追溯,为什么国内都是这样的产品,是否和这个时代,整个社会人的心态又有关?

供给和需求应该是挂钩的吧?

。。。。。。

再说,人工讲解和机器。当然不同。

机器可以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但就像工厂流水线,标准作业,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是一个模样。

但,人,就不同了。每个人的出身,生活经历,品味,样貌,性情,人生观,都是不同的。也就是因为这些的不同,这个世界才丰富多采,各有特色。

所以,我们每个人所呈现出来的风格都和自己的背景,人生经历,内在的知识有关,所以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否则,就会出现东施效颦吧?

那艺术,我想追求的本身就不是标准的,流水线生产。追求的就是不同。这个我想也正是我们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

。。。。。。

再说,一个职业或工作。如果也从3个角度来看待一份工作:

- passion / 这个职业,是真正我所热爱的,所为之痴狂的,即便没有金钱上的满足,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但我打心底里热爱它,通过这份工作,我可以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存在。

- future / 这个职业,我不是特别喜欢,眼前也看不到金钱的回报,但长远来看,我如果继续下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所以我为自己的将来准备着。

- argent / 这个职业,我不是特别喜欢,长远来看,也没有前途可言,但它能让我迅速的积累一笔金钱。而我以后可以用这些金钱,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那么每个人对待职业的态度,因为个人背景,人生经历的的不同,都是不同的。

这样的不同,不好说谁的好?或谁的不好?

所以,我们在形容一个工作的时候,才会有“事业”,“工作”,“养家糊口”,“混日子”。。。

“事业”固然给人的感觉闪闪发光。

但“养家糊口”的人,一定有他要养家糊口的原因和理由。

而,我们又如何知道那些表面“混日子”的人,是不是悄悄地在卧薪尝胆,积蓄自己的能量?

Courriel :idfrance.paris@gmail.com

Par wechat :

微信公众号:idfrance-me
微信公众号:idfrance-me
微信个人号:Alexia_doudou
微信个人号:Alexia_doudou